这是本届美国政府继3月12日开始对进口钢铝征收25%关税、6月4日将钢铝关税翻倍至50%、6月23日开始将8类家用电器作为“钢铁衍生产品”纳入征税范围之后,再次扩大受关税影响的进口钢铝产品清单。 从不惜违反世贸规则、执意根据《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对进口钢铝征收关税,到给越来越多的民用消费品“贴标签”,美国政府连续拿钢铁做文章用意何在? 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销售的钢铁中约有五分之一来自进口。随着关税的提高导致进口量下降,美国国内钢铁生产商今年已将产品价格提高了16%。 美国第二大钢铁企业克利夫兰-克里夫斯公司首席执行官洛伦索·贡萨尔维斯就曾表示,关税“在支持国内钢铁行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公司的定价权得到了明显加强。 虽然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他第一个任期就曾对进口钢铁加征了25%的关税,但研究显示,去年美国国内钢铁产量较十年前反而减少了近10%,竞争力也进一步下降。 大量研究数据显示,进口钢铁锐减和国内钢铁涨价每年将给美国的汽车、建筑、家电等下游制造业带来数百亿美元的额外成本。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在跟踪分析2018年钢铝关税政策实施效果时发现,虽然关税使美国的钢铝产值在2021年增加了约22.5亿美元,却提高了制造汽车和工业机械等产品企业的生产成本,导致这些下游行业同期产值减少了约34.8亿美元,远远超过了本国钢铝行业的收益。 有经济学家直言,关税让美国钢铁生产商成了“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而它们的提价“迫使制造从汽车到坦克等各种产品的国内制造商承担了新的成本”。 用戴姆勒卡车北美公司首席执行官约翰·奥利里的话说,赋予美国钢铁制造商提高价格的更大空间实际上是“针对我们的关税陷阱之一”。 此外,报告还显示,受访者对未来一年美国通胀的预期从7月的4.5%跃升至8月的4.9%,远高于目前2.7%的通胀水平,反映出美国消费者对关税影响的持续担忧。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近日连续出炉的相关数据都表明,美国关税政策对生产生活成本的拉升效应正在越来越全面地显现出来: 7月的美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涨得更厉害:同比上涨3.3%,为今年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环比上涨0.9%,大幅高于6月的零增长和市场预期的0.2%,为2022年6月以来的最大涨幅。 罗申美(RSM)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美国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布鲁苏拉斯分析指出,这一系列数据彻底摧毁了白宫所谓“关税成本将由外国人支付”的论断。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大卫·比耶里进一步警告,随着美国政府将更多产品纳入高额钢铝关税征收范围,罐头食品、汽车、房屋和一系列其他商品很快就会变得更加昂贵,“美国消费者将不得不为此付出代价”。 美国太平洋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韦恩·瓦恩加登也有同样的预测:“增加关税可以让从洗衣机和汽车这样的大物件,到一个订书钉或一个回形针这样的小物件,无一例外地都比以前更贵。” 高盛集团此前的研究显示,截至6月,美国消费者已消化了大约22%的关税成本;如果美国政府加征关税政策延续,这一分摊比例可能在未来大幅上升到67%。 同时,认为关税政策的长期持续将对美国以及对自己家庭产生负面影响的受访者比例均为55%;相比之下,认为关税将对国家和家庭产生积极影响的受访者分别只占26%和21%。


